婦女產褥期間,出現肢體、關節酸痛、麻木、重著者,稱為產後身痛,又稱「遍身痛」、「產後關節痛」或「產後痛風」。本病是分娩後的常見病症之一。由於產後體質發生變化,使本病具有多虛夾瘀的特點。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與產後營血虧虛、瘀血阻滯、風寒濕邪及腎虛有關。

(一)、血虛:產後失血過多,陰血虧虛,四肢百骸及筋脈關節失於濡養,以致肢體麻木、痠痛。

 

(二)、血瘀:產時惡露不淨、胞衣殘留,瘀血留滯於經絡、筋骨之間,氣血運行受阻,筋脈不通,以致肢體、腰腹刺痛抽搐。

 

(三)、外感:產後百節空虛,腠理不密,氣血俱虛,營衛失調,若起居不慎,則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客於經絡、關節、肌肉,使氣血運行不暢,瘀滯而作痛。風邪偏勝則痛無定處,寒邪獨盛則疼痛劇烈,宛如錐刺,濕邪偏盛則肢體腫脹,麻木重著。

 

(四)、腎虛:素體腎虛,或產後精血俱虛,胞脈失養。胞脈虛則腎氣亦虛,故腰脊酸痛,腿腳乏力。

 

【臨床表現】:

(一)、血虛:全身痠痛,關節屈伸不利,肢體痠楚、麻木,面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怔忡,體倦乏力,惡露量多,色淡質稀,舌淡,苔少,脈細無力。

 

(二)、血瘀:遍身疼痛,或關節刺痛,按之痛甚,惡露量少,色黯,質粘有塊,或伴少腹疼痛拒按,舌紫黯,舌邊略青,苔薄白,脈弦澀。

 

(三)、外感:遍身疼痛,關節屈伸不利,項背不舒,惡寒拘急,或痛無定處,或疼痛劇烈,宛如錐刺,或肢體腫脹,麻木重著,步履艱難,得熱則舒,納少,時有咳嗽咯痰,惡露減少,少腹時痛,舌淡,苔薄白,脈細緩。

 

(四)、腎虛:產後腰背酸痛,腿腳乏力,或足跟痛。舌淡紅苔薄,脈沉細。


 

【治療】:

(一)、治療原則:調理氣血,舒筋止痛。血虛者宜補血益氣、溫經通絡,血瘀者宜活血通絡、行瘀止痛,外感者宜祛風散寒、活血溫經,腎虛者宜補腎強腰、健筋壯骨。

 

(二)、基本治法

1、頸肩四肢部操作

(1)、取穴及部位:風池、大椎、風門、肺俞、肩井、曲池、合穀、血海、足三裏、三陰交。

(2)、主要手法:按揉法、拿法、擦法。

(3)操作方法:患者坐位,醫者隨操作部位而移動,先拿風池、按揉大椎、風門、肺俞、曲池、合穀各半分鐘,然後拿肩井、橫擦大椎。患者仰臥位,醫者站於一側,點按血海、足三裏、三陰交各半分鐘,然後屈伸活動四肢各關節。

 

2、胸腹部操作

(1)、取穴及部位:中脘、氣海、關元、神闕。

(2)、主要手法:一指禪推法、揉法、摩法、按揉法。

(3)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兩下肢微屈,醫者立於一側,用一指禪推法或按揉法沿中脘、氣海、關元操作,約5分鐘,然後重點在小腹進行摩腹、揉臍10分鐘。

 

3、腰背部操作

(1)、取穴及部位:膈俞、肝俞、脾俞、腎俞、胞肓、命門、八髎、督脈。

(2)、主要手法:一指禪推法、按揉法、擦法。

(3)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醫者立於一側,用一指禪推法或按揉法施於膈俞、肝俞、脾俞、腎俞、胞肓各半分鐘,由下至上捏脊7~10次,然後直擦督脈,橫擦命門、八髎,以透熱為度。

 

(三)、辨証加減

1、產後血虛身痛:

(1)、點按百會、神庭、內關、勞宮、太沖各半分鐘。

(2)、輕叩脊柱兩側及腰骶部。

 

2、產後血瘀身痛:

(1)、按揉百會、府舍、歸來、陰陵泉、地機、丘墟、氣沖各半分鐘。

(2)、掌振下腹部約2分鐘。

 

3、產後風寒身痛:

(1)、按揉百會、府舍、歸來、氣沖各半分鐘。

(2)、輕叩脊柱兩側及腰骶部。

 

4、產後腎虛身痛:

(1)、按揉府舍、歸來、氣沖、太溪各半分鐘,直擦湧泉,以透熱為度。

(2)、掌振下腹部約2分鐘。

 

【注意事項】:

婦女新產後,應注意生活調理,慎起居,注意清潔衛生,冬保暖、夏避暑,衣著厚薄適宜,防止外邪侵入。飲食方面要增加營養,多吃營養豐富而又易消化吸收的食品,補充增強機體抵抗力的物質,忌食肥膩、生冷及辛辣香燥之品。

 

A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