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脅痛是以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証,又稱脅肋痛、季肋痛或脅下痛。脅,指側胸部,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統稱。

 

脅痛的發生主要和肝膽疾病有關。多見於現代醫學的肋間神經痛,急、慢性肝炎,肝膿腫,肝硬化,急、慢性膽囊炎,膽道蛔蟲症等病。

 

【病因病機】:

脅痛主要責之於肝膽。因為肝位於脅下,其經脈布於兩脅,又膽附於肝,與肝呈表裏關係,其脈亦循於肝。肝為剛臟,主疏泄,喜條達;主藏血,體陰而用陽。所以肝疏泄不及,肝鬱氣滯,脾土壅滯,濕自內生;氣鬱日久,瘀血停積;或肝腎虧損,血不榮絡等,均可導致脅痛。

 

(一)、肝氣鬱結:

情志抑鬱,或暴怒傷肝,使肝失條達,疏泄不利,氣阻絡痹,而致脅痛。

 

(二)、瘀血停著:

氣鬱日久,瘀血停積,脈絡痹阻,而致脅痛。或因外傷,或強力負重,脅肋受傷,瘀血停留,阻塞脅絡,而致脅痛。

 

(三)、肝膽濕熱:

外濕內侵,脾失健運,痰濕中阻,氣鬱化熱,肝膽失其疏泄條達,而致脅痛。

 

(四)、肝陰不足:

久病體虛,勞欲過度,各種原因引起的失血,均能導致精血虧損,不能養肝,脈絡失養,發生脅痛。

 

西醫認為此症為膽囊炎及膽石症急性發作引起的膽絞痛。其病理為:膽道阻塞,膽汁排泄不暢,平滑肌有節律地強烈收縮,同時由於過食油膩等飲食,使膽囊功能亢進,其中膽鹽成分的化學刺激可使膽囊粘膜發炎損傷,導致膽道管壁痙攣,膽囊膨脹而引起絞痛。在這基礎上繼發細菌性感染而使炎症加重,促使膽道阻塞更甚,形成惡性循環,急性膽囊炎不癒可逐漸轉化為慢性,促使膽囊結石的生成而致膽道阻塞,促使膽絞痛的發作。


 

【臨床表現】:

(一)、肝氣鬱結:

脅肋脹痛,走竄不定,疼痛每因情志變化而增減,噯氣頻作,苔薄,脈弦。

 

(二)、瘀血停著:

脅肋刺痛,痛有定處,入夜更甚,脅肋下或見瘕塊,舌質紫暗,脈沉澀。

 

(三)、肝膽濕熱:

脅痛口苦,目赤或目黃、身黃,小便黃赤,或發熱惡寒,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浮數。

 

(四)、肝陰不足:

脅肋隱痛,綿綿不休,遇勞加重,頭暈目眩,舌質紅,少苔,脈細弦而數。

 

【治療】:

(一)、治療原則:疏肝利膽,行氣止痛。

(二)、取穴及部位:膈俞、肝俞、膽俞、阿是穴,章門、期門,陽陵泉、膽囊穴、太沖、行間

(三)、主要手法:點法、按法、一指禪推法、擦法。

(四)、操作方法:

一、基本操作:

患者坐位。醫者用點法或按法在患者背部膈俞、肝俞、膽俞及壓痛點處施術,每穴約3分鐘,刺激要強。按揉患者章門穴、期門穴,每穴約1分鐘。用擦法施於患者兩側脅肋部,透熱為度。醫者用點法或按法在陰陵泉、膽囊穴、太沖、行間處治療,每穴約1分鐘。


 

二、辨証加減

1、肝氣鬱結

(1)、延長按揉章門、期門的時間。

(2)、點按厥陰俞、脾俞,每穴約2分鐘。

 

2、瘀血停著

(1)、掌摩脅肋部,約5分鐘。

(2)、指摩右上腹及劍突下,約5分鐘。

 

3、肝膽濕熱

(1)、點按脾俞、胃俞,每穴約2分鐘。

(2)、一指禪推或指按揉中脘、天樞、大橫,每穴約2分鐘。

 

4、肝陰不足

(1)、指摩氣海俞、關元俞每穴約2分鐘。

(2)、按揉三陰交、太溪,每穴約2分鐘。

 

【輔助療法】

(1)、耳針療法:取胸、枕、神門、肝,拈轉中強刺激,留針20~30min

(2)、不少脅痛與胸脅肋椎關係紊亂有關,臨床應常規檢查脊柱及胸廓,在治療時運用胸椎扳法,常有奇效。臨床發現有些膽絞痛患者,在檢查胸7—9後關節可發現紊亂,尤以胸9多見,採用整復手法後症狀緩解。具體治療:用對抗扳法或旋轉扳法作用於背部明顯壓痛點平面的脊椎棘突,整復後關節紊亂。

 

【注意事項】:

1、並發嚴重的感染者不宜推拿治療。

2脅痛實証易治,虛証難治:在氣易治,人絡血瘀難治。可1日1次,3為1療程。虛証手法宜輕,實証則重。

3、脅痛皆與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有關。

所以,精神愉快,情緒穩定,對預防與治療脅痛有著重要的作用

 

 

A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