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概述】

眩暈為目眩頭暈之意,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可伴有惡心,嘔吐、汗出,昏倒等症狀。本病的發生原因及其治療,歷代論述頗多。《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丹溪心法,頭眩》偏主於痰,有「無痰則不作眩」的說法,提出「治痰為先」的方法,《景岳全書·眩運》強調了「無虛不能作眩」,認為「當以治虛」為主。

 

本病在現代醫學中,包括內耳性眩暈、腦動脈硬化、高血壓、頸椎病、貧血、腦震蕩後遺症以及某些腦部疾患等。

 

【病因病機】:

眩暈發生的原因有肝陽上亢、痰濁中阻、腎精不足、氣血虧虛、瘀血內阻。以肝陽上亢、氣血虧虛多見。

(一)、肝陽上亢:

平素陽盛之體,肝陽上亢,發為眩暈。或因情志不舒,長期憂鬱惱怒,氣鬱化火,肝陰暗耗,風陽升動,上擾清空,發為眩暈。或腎陰不足,水不涵木,陰不維陽,肝陽上亢,發為眩暈。

 

(二)、痰濁中阻:

恣食肥甘,脾胃健運失司,以致水穀不化,聚濕生痰,痰濕交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發為眩暈。

 

(三)、腎精不足:

先天不足,或勞傷過度,導致腎精虧耗,發生眩暈。

 

(四)、氣血虧虛:

久病不癒,耗損氣血,或失血之後,或脾胃虛弱,不能健運水穀以致氣血兩虛,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皆能發生眩暈。

 

(五)、瘀血內阻:

頭腦外傷,瘀血內留,阻於經脈,以致氣血不能榮於頭目;或瘀停胸中,迷閉心竅,心神飄搖不定;婦人惡露不下,血瘀氣逆,並走於上,迫亂心神,幹擾清空,皆可發為眩暈。


 

西醫認為眩暈是患者對於空間關係的定向感覺或平衡感覺障礙,是一種運動錯覺。發作時伴有眼球震顫、平衡失調以及其他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症狀。

 

【臨床表現】:

(一)、肝陽上亢:眩暈耳鳴,頭脹痛,因煩勞或惱怒而頭暈,頭痛增劇,面色紅,急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

 

(二)、痰濁中阻:眩暈,頭重,胸脘痞悶,泛泛欲嘔,舌苔白膩,脈濡滑。

 

(三)、腎精不足:眩暈,神疲健忘,腰膝酸軟,遺精耳鳴,失眠多夢;舌質淡,脈沉細。

 

(四)、氣血虧虛:頭暈眼花,面色蒼白,唇甲不華,心悸失眠,舌質淡,脈細弱。

 

(五)、瘀血內阻:眩暈,面或唇色紫黯,舌有紫斑或瘀點,脈弦澀或細弦。

 

【治療】:

(一)、治療原則:虛補實瀉,調整陰陽。

(二)、取穴及部位:太陽、攢竹、魚腰、睛明、四白、肝俞、心俞、腎俞、脾俞、膈俞、腰部曲池、神門、陽陵泉、湧泉

(三)、主要手法:抹法、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擦法。

(四)、操作方法:

一、基本操作:按揉睛明、攢竹、太陽、魚腰、四白,每穴2分鐘;推印堂至髮際,抹太陽至顳側5~10遍;橫擦五臟俞及膈俞,以透熱為度。直推背部膀胱經5遍。按揉曲池、神門、陽陵泉,擦湧泉,操作8~10分鐘。拿上肢,屈側力量重,伸側宜輕。

 

二、辨証加減

1、肝陽上亢

(1)、重推心俞、肝俞、腎俞。

(2)、拿曲池,按揉三陰交。

(3)、拇指推橋弓,左右各10遍。

 

2、痰濁中阻

(1)、推摩膻中、中府、雲門。

(2)、推揉中脘,按揉足三裏、豐隆。

 

3、腎精不足

(1)、推大椎,按揉翳風。

(2)、重推腎俞、命門。


 

4、氣血虧虛

(1)、推中脘,摩腹,按揉血海、足三裏。

(2)、推心俞、脾俞。

 

5、瘀血內阻

(1)、揉中脘、章門、期門、雲門。

(2)、拿患者承山。

 

【輔助療法】

1、針灸療法:針刺雙側曲池,強刺激,頭痛、頭暈加風池;失眠加百會、三陰交。

 

【注意事項】:

(1)、頭部推拿治療時,應固定患者頭部,不使晃動,防止頭暈加重,治療時要慎重使用扳法。

(2)、操作時,手法力度應適中,採用擦法時,應搽以潤滑劑,防止損傷皮膚。

(3)、推橋弓穴時,應單側進行,不能兩側同時操作,以免加重眩暈。

(4)、在操作過程中,要隨時觀察病人的神態、面色,若有不適,應停止操作,防止意外發生。

(5)、生活要有規律,避免精神緊張和過度疲勞,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適當體育鍛煉。

(6)、忌煙酒及高脂質、高鈉鹽食物。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煙酒、油膩、辛辣之品,少食海腥發物。虛証眩暈者應適當增加營養。

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