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周圍炎主要指跟腱周圍的脂肪組織、腱膜和跟腱下滑囊,因受到外傷和勞損而引起的急慢性無菌性炎症。多見於青壯年人。

 

【生理解剖】:

跟腱是人體中最長和最強大的肌腱,長約15cm,起始於小腿中部,由小腿三頭肌(腓腸肌與比目魚肌)肌腱合並而成,形成片狀止於跟骨結節。其作用是在脛神經的支配下屈小腿,提跟骨,使足蹠屈,是行走和彈跳的主要肌腱。跟腱周圍有內外二個鞘,外鞘由小腿的深筋膜形成,內鞘則直接貼附於跟骨上,其結構很像滑膜。當踝關節屈伸時,跟腱在內、外鞘之間互相滑動摩擦而發生運動。若跟腱過度活動,或長期慢性勞損,可引起跟腱周圍的無菌性炎症導致本病。

 

【病因病機】:

(一)急性損傷:

由於擠壓、撞擊或彈跳、跑步等用力過猛,使跟腱受到突然的牽拉或扭傷,跟腱及其周圍出現充血、水腫等炎性改變。

 

(二)慢性損傷:

由於長途跑步或行走,使跟腱和周圍組織反復多次地摩擦而形成慢性炎症。

 

急慢性損傷均可引起肌腱的變性、肌腱周圍組織充血、滲出、增生、粘連而發生本病。

 

【臨床表現】

患者在用力踏跳時跟腱周圍疼痛,嚴重者走路時亦可疼痛,跟腱周圍變粗,呈梭形變,局部有壓痛,在踝關節伸屈時跟腱周圍可觸及拈發音。

 

【檢查】:

(一)小腿三頭肌抗阻力試驗陽性:即將患足踝關節背伸後加阻力於患足前掌,並讓患者足蹠屈,跟腱部位發生疼痛,即為小腿三頭肌抗阻力試驗陽性。

(二)跟腱韌性減低,擠捏時缺乏彈性,局部增粗或呈梭形。

(三)壓痛部位表淺,特別在拈動跟腱或跟腱止點處時疼痛明顯。

(四)X光檢查,多無異常發現。

 

【診斷】:

根據病史、症狀體徵及相關檢查,可做出診斷。


 

【鑒別診斷】:

閉合性跟腱斷裂:跟腱斷裂多發生於青年人,尤其是肌肉發達的運動員、舞蹈演員,一般發生在驟然運動或勞動時,因足用力蹠屈所致。可見跟腱部位驟然疼痛,並有跟腱部位突然受到沉重打擊的感覺,此後走路時足蹠屈無力。檢查時可在跟腱止點上3cm左右有壓痛,斷裂處可摸到凹陷,足蹠屈功能喪失,傷腿獨立時不能抬起足跟。

 

【治療】:

(一)治療原則: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二)取穴及部位:昆侖、照海、僕參、丘墟穴,跟腱周圍。

(三)主要手法:揉、點按、捋順、側擊、搖、擦法等。

(四)操作方法:

1、準備手法:患者俯臥位,腳踝部墊枕,醫者施揉法自小腿向下揉至跟腱,往返3~5次。

2、治療手法:患者俯臥屈膝90°,醫者緩慢搖轉踝關節3~5遍,然後作踝關節蹠屈、背伸運動,反復5次;用拇、食二指沿跟腱周圍用捋順法,往返10次;將患側膝、踝關節各屈曲90°,醫生用一手按於用足前掌部,使跟腱處於緊張狀態,另一手則用小魚際在跟腱附著處用側擊法擊之,約15次。

3、結束手法:最後,在跟腱及其周圍用擦法,以透熱為度。

 

【其他方法】:

封閉、小針刀、外敷中藥、理療等

 

【注意事項】:

(一)患者在急性期應注意臥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做踝關節的運動,如嚴重者可用石膏托將患肢踝關節固定在蹠屈位2~3周。

(二)急性期後則可逐漸進行足的蹠屈背伸活動,預防粘連,但不可操之過急,以免造成再次損傷。

 

【按語】

跟腱周圍炎早期推拿效果滿意,推拿對本病的治療作用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修復創傷組織。在後期可鬆解粘連。在推拿治療的同時,應讓患者適當休息,有利於提高療效。

 

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