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腰肌勞損或稱「腰背肌筋膜炎」、「功能性腰痛」等。主要指腰骶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導致局部無菌性炎症,從而引起腰骶部一側或兩側的彌漫性疼痛,是慢性腰腿痛中常見的疾病之一,常與職業和工作環境有一定關係。

 

【生理解剖】:

腰部脊柱是一根獨立的支柱,其前方為鬆軟的腹腔,附近只有一些肌肉、筋膜和韌帶等軟組織,而無骨性結構保護,既承受著人體二分之一的重力,又從事著各種複雜的運動,故腰部在承重和運動時,過度的負重、不良的奇彎腰所產生的強大拉力和壓力,容易引起腰段脊柱周圍的肌肉、筋膜和韌帶損傷。

 

腰背部的扭傷多發生在腰骶、骶骼關節和腰背兩側骶棘肌。腰骶關節是脊柱運動的樞紐,骶髂關節則是連接軀幹和下肢的橋梁,腰部兩側的肌肉和韌帶是維持脊柱穩定的重要因素。

 

腰背部的肌肉一般分為淺、雙兩層。

(一)淺層:主要有斜方肌和背闊肌。

1、斜方肌:三角形闊肌,起自頸部上項線,枕外隆凸,項韌帶和全部胸椎棘突,肌纖維向外,止於鎖骨外側半、肩峰和肩胛岡外側半。其上部纖維收縮可上提肩胛骨並使肩胛下角外旋,下部肌纖維收縮可下降肩胛骨,中部肌纖維收縮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攏。肩胛骨固定時,單側收縮可使頭頸部偏向同側而面部轉向對側,兩側同時收縮則使頭頸後仰。

 

2、背闊肌:三角形闊肌,以用腱膜起自下6個胸椎和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脊、髂脊後緣以及腰背筋膜後層。肌纖維向外上止於肱骨小結節脊。該肌能內收、內旋、後伸肱骨。


 

(二)深層:包括由淺至深的骶棘肌、橫突棘肌和深層短肌。

1、骶棘肌:為腰背部最強厚的肌肉。該肌以一個總腱起於骶骨背面、骶髂韌帶和髂脊後份,向上縱行排列於脊柱棘突和肋角之間的溝內,分為外、中、內3條肌柱。骶棘肌為強大的伸肌,主要作用是後伸軀幹和維持直立,一側骶棘肌收縮也可側屈軀幹。

2、橫突棘肌:包括由淺至深的半棘肌、多裂肌和迴旋肌3層。肌纖維起於各椎骨的橫突,向上止於上數椎骨的棘突,愈深層肌纖維力愈短。半棘肌纖維一般向上跨越5個椎骨,多裂肌纖維一般跨越3個椎骨,而迴旋肌纖維僅只跨越1個椎骨。

3、深層短肌;指橫突間肌、棘突間肌等最深層的,位於相鄰椎骨之間的短肌,其作用是協同橫突肌維持軀幹的姿勢。軀幹無論位於何種姿勢,腰背部肌肉都處於收縮狀態,以抵抗重力。腰背部深肌收縮還可使軀幹屈、伸、側屈和迴旋。

 

(三)腰背筋膜

腰背筋膜分淺、深兩層包繞在骶棘肌周圍。其淺層貼於骶棘肌表面,內側附於棘突和棘上韌帶,向外與背後肌腱膜緊密結合,尤其厚韌。深層位於第12肋和借髂脊之間,內側附於腰椎橫突,向外分個隔骶棘肌和腰方肌,在骶棘肌外側緣與淺層會合,再向外成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起始部之一。腰背筋膜對骶棘肌起著強有力的保護和支持作用。

 

【病因病機】:

(一)慢性勞損:慢性腰肌勞損是一種積累性損傷,主要由於腰部肌肉疲勞過度,如長時間的彎腰工作,或由於習慣性姿勢不良,或由於長時間處於某一固定體位,致使肌肉、筋膜及韌帶持續牽拉,使肌肉內的壓力增加,血供受阻,這樣肌纖維在收縮時消耗的能源得不到補充,產生大量乳酸,加之代謝產物得不到及時清除,積聚過多,而引起炎症、粘連。如此反復,日久即可導致組織變性,增厚及攣縮,並刺激相應的神經而引起慢性腰痛。

 

(二)急性損傷之後未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或治療不徹底,或反復多次損傷,致使受傷的腰肌筋膜不能完全修復。局部存在慢性無菌性炎症,微循環障礙,乳酸等代謝產物堆積,刺激神經末梢而引起症狀;加之受損的肌纖維變性或疤痕化,也可刺激或壓迫神經末梢而引起慢性腰痛。

 

(三)先天性畸形:如隱性骶椎裂使部分肌肉和韌帶失去附著點,從而減弱了腰骶關節的穩定性;一側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兩側腰椎間小關節不對稱使兩側腰骶肌運動不一致,造成部分腰背肌代償性勞損。

 

(四)風寒濕邪侵襲:可妨礙局部氣血運行,促使和加速腰骶肌肉、筋膜和韌帶緊張痙攣而變性,從而引起慢性腰痛。

 

【臨床表現】:

(一)腰部疼痛:長期反復發作的腰背部疼痛,呈鈍性脹痛或酸痛不適,時輕時重,遷延難癒。休息、適當活動或經常改變體位姿勢可使症狀減輕。勞累、陰雨天氣、受風寒濕影響則症狀加重。

(二)腰部活動:腰部活動基本正常,一般無明顯障礙,但有時有牽掣不適感。不耐久坐久站,不能勝任彎腰工作。彎腰稍久,便直腰困難。常喜雙手捶擊,以減輕疼痛。

(三)急性發作時,諸症明顯加重,可有明顯的肌痙攣,甚至出現腰脊柱側彎,下肢牽掣作痛等症狀。


 

【檢查】:

(一)壓痛點:腰背部壓痛範圍較廣泛,壓痛點多在骶髂關節背面、骶骨背面和腰椎橫突等處。輕者壓痛多不明顯,重者伴隨壓痛可有一側或雙側骶棘肌痙攣僵硬。

(二)X光檢查,除少數可發現腰骶椎先天性畸形和老年患者椎體骨質增生外,多無異常發現。

 

【診斷】:根據病史、症狀以及反復發作、時輕時重的特點,本病診斷一般並不困難。

 

【鑒別診斷】:

(一)增生性脊柱炎:腰痛主要表現為休息痛,即夜間、清晨腰痛明顯,而起床活動後腰痛減輕。脊柱可有叩擊痛。X光檢查可見腰椎骨鈣質沉著和椎體邊緣增生骨贅。

(二)陳舊性腰椎骨折:有外傷史,不同程度的腰部功能障礙。X光檢查可發現椎體壓縮或附近骨折。

(三)腰椎結核:有低熱、盜汗、消瘦等全身症狀。血沉加快,X光檢查可發現腰椎骨質破壞或椎旁膿腫。

(四)腰椎間盤突出症:有典型的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動受限,脊柱側彎,直腿抬高試驗陽性、挺腹試驗陽性、腱反射異常和皮膚感覺障礙等神經根受壓表現。可做腰椎CT或MRI檢查助診。


 

【治療】:

(一)治療原則:舒筋通絡,溫經活血,解痙止痛。

(二)取穴及部位:腎俞、腰陽關、大腸俞、八髎、秩邊、委中、承山及腰臀部。

(三)主要手法:按揉、點壓、彈撥、擦、拍擊、扳法等。

(四)操作方法:

1、準備手法:患者俯臥位,醫者先用柔和的掌根按揉法沿兩側足太陽膀胱經從上向下施術5~6遍。

2、治療手法:接著,用掌根在痛點周圍按揉1~2分鐘;醫者以雙手拇指依次點揉兩側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志室、秩邊等穴位,約4分鐘,以酸脹為度;並用雙手拇指彈撥痙攣的肌索10次;然後,患者側臥位,施腰椎斜扳法,左右各1次;

3、結束手法:用掌擦法直擦腰背兩側膀胱經,橫擦腰骶部,以透熱為度;並用桑枝棒拍擊腰骶部,約2分鐘,結束治療。

 

【其他方法】:小針刀、針灸、理療和內服中藥。

 

【注意事項】:

(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姿勢正確,盡可能變換體位,勿使過度疲勞。

(二)宜睡硬板床,同時配合牽引及其它治療,如濕熱敷、熏洗等。

(三)加強腰背肌肉鍛煉,注意局部保暖,節制房事。

 

【按語】:

慢性腰肌勞損是一種動靜力性損傷,主要由於腰肌疲勞過度。大多發生於姿勢不良或長期從事彎腰和負重勞動者,引起腰背部肌肉和筋膜勞損。也可因先天畸形和腎虛而致。推拿治療本病有較好療效,但關鍵是要消除致病因素,即改變原來的腰部超負荷現象,才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經筋思考】:

慢性腰肌勞損主因在足三陰,而表現卻在足三陽,手三陽與三陰為其代償。

 

 

 

A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