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第04節 頸椎病.gif

     因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和壓迫鄰近組織,並引起各種症狀和體征者,臨床上統稱為頸椎病。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中醫雖然沒有頸椎病的說法,但其相關症狀可見於痹證、痿證、項強、眩暈等方面的論述。由於頸項部日常活動頻繁,因而中年以後頸部常易發生勞損,包括頸椎骨質增生、頸項韌帶鈣化、頸椎間盤退化等改變,當此類勞損性改變影響到頸部神經根,或頸部脊髓,或頸部主要血管時,即可發生一系列相關症狀和體征。頸椎病常見的類型有痹痛型、癱瘓型、眩暈型等,其中最為多見的是痹痛型以及同痹痛型相關的混合型。

 

一、病因病機:

    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上中壯年患者,長期低頭工作,如謄寫、縫紉、刺繡等職業者較易發生。或由於年高肝腎不足,筋骨懈惰,引起椎間盤退化、頸部韌帶肥厚鈣化、骨質增生等病變,致椎間孔變窄、神經根受壓、脊髓和主要血管受壓,逐漸出現頸椎病的各種症狀。頸椎病常採用症狀學分類的方法分類。

 

    ()局部型

    局部型頸椎病也稱頸型頸椎病。局部型頸椎病症狀和體征都局限於頸部。多數患者發病是由於生活和工作中長時間低頭所致。主要表現為枕頸部疼痛,頸活動受限,頸肌僵硬或反復出現落枕情況(本型的辨證論治:可參考「落枕」)


    ()痹痛型

    痹痛型頸椎病也稱神經根型頸椎病。痹痛型頸椎病是臨床最為多見的一種,主要表現為與脊神經根分佈區相一致的感覺、運動障礙及反射變化。神經根症狀的產生同髓核的突出與脫出、椎體後緣骨贅形成、後縱韌帶的局限性肥厚等因素有關。但後方小關節的骨質增生、鉤椎關節的骨贅形成,以及相鄰三個關節的鬆動和移位刺激並壓迫脊神經根是引起症狀和體征的重要因素。此外,蛛網膜粘連也同神經根症狀有關。

 

    ()癱瘓型

    癱瘓型頸椎病也稱脊髓型頸椎病。癱瘓型頸椎病比較多見,且症狀嚴重,一旦延誤診治,常發展成為不可逆性神經損害。由於主要損害脊髓,且病程多慢性進展,遇誘因後加重,臨床上表現為損害平面以下的感覺減退及上運動神經元損傷症狀。損害平面以下多表現為麻木、肌力下降、肌張力增加等症狀。

 

    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多有根管狹窄,加之前後方的壓迫因素而發病。突出的椎間盤、骨贅、後縱韌帶鈣化及黃韌帶肥厚可造成椎管的繼發性狹窄,若合併椎節不穩,更增加了對脊髓的刺激或壓迫。

 

    ()眩暈型

    眩暈型頸椎病也稱椎動脈型頸椎病。椎動脈第2段通過頸椎橫突孔,在椎體旁走行。當鉤椎關節增生時,可對椎動脈造成擠壓和刺激,引起腦供血不足,產生頭暈頭痛等症狀。當頸椎退變,椎節不穩時,橫突孔之間的相對位移加大,穿行其間的椎動脈受刺激機會較多,椎動脈本身可以發生扭曲,以引起腦供血不同程度障礙。

 

    ()混合型

    頸椎病同時合併兩種或兩種以上症狀者稱為混合型。臨床上經常發現有些患者早期為頸型,以後發展成神經根型或其他型頸椎病。神經根型與脊髓型並存者亦不少見。單獨出現食管壓迫型相當少。混合型的患者病程一般較長,年齡較大,大多數超過50歲。

 

    另外,因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交感神經而引起相關症候群者被稱為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因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改變壓迫食道而引起吞咽困難者被稱為食道型頸椎病。

 

二、辨證論治:

()辨證:

1、痹痛型

    多數無明顯外傷史。很多患者漸漸感到一側肩、臂、手的麻木疼痛,頸痛伴上肢放射痛,頸後伸時加重。檢查時,頸活動受限,下段頸椎棘突或患側肩胛骨內上部常有壓痛點,受壓神經根皮膚節段分佈區感覺減弱,腱反射異常,肌力減退。神經根牽拉試驗多為陽性 (檢查者一手扶患者頭的患側,另一手握患側上肢,將其外展90°,兩手作反方向牽拉,若有放射痛或麻木則為牽拉試驗陽性)。壓頭試驗多為陽性(患者坐位,頸後伸,偏向患側,檢查者以左手托其下頜,右手從頭頂逐漸下壓,若出現頸部痛或放射性痛則為壓頭試驗陽性)。頸椎X光示:椎體增生,鉤椎關節增生明顯,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CT可見椎體後贅生物及神經根管變窄。痹痛型頸椎病應與尺神經炎、胸廓出口綜合征、腕管綜合征等鑒別。

 

2、癱瘓型

    早期自覺頸部無不適,但下肢發緊,胸部可有束帶感,行走不穩,如履沙灘,易跌倒,不能跨越障礙物。晚期一側下肢或四肢癱瘓,二便失禁或尿瀦留。受壓脊髓節段以下感覺障礙,肌張力增高,反射亢進,椎體束征陽性。X光顯示病變椎間隙狹窄,椎體後緣骨質增生。


 

3、眩暈型

    頸性眩暈,頭痛(即椎~基底動脈缺血征)和猝倒史,且能除外眼源性及耳源性眩暈。旋頸誘發試驗陽性。可有視力障礙但持續數分鐘後逐漸恢復視力,可有面部感覺異常,偶有幻聽或幻嗅。

 

    X光片顯示椎節不穩及鉤椎關節增生。椎動脈血流檢測及椎動脈造影可協助診斷。

 

    頭頸旋轉時引起眩暈發作是本病的最大特點。旋頸誘發試驗陽性是指頭頸旋轉時引起眩、暈發作。如頭向右旋時,右側椎動脈血流量減少,左側椎動脈血流量增加以代償供血量。若一側椎動脈受擠壓,血流量已經減少無代償能力,當頭轉向健側時,可引起腦部供血不足產生眩暈。頭痛部位主要是枕部及頂枕部,也可放射至兩側顳部深處,以跳痛和脹痛多見,常伴有噁心嘔吐、出汗等植物神經紊亂症狀。

 

    猝倒是本病的一個特殊症狀。發作前並無預兆,多發生於行走或站立時,頭頸部過度旋轉或伸屈時可誘發,反向活動後症狀消失。

 

    眩暈型頸椎病必須與耳源性眩暈、眼源性眩暈鑒別。此外,眩暈型頸椎病還應與顱內腫瘤、內耳藥物中毒、神經官能症、鎖骨下動脈缺血綜合征等鑒別。

 

()論治:

    理筋手法是治療頸椎病的主要治法,能使部分患者較快緩解症狀,再配合藥物等療法,可進一步提高療效。嚴重的癱瘓型頸椎病患者一般不採用理筋手法而多採用手術治療。

 

1、理筋手法:

    (1)痹痛型:可應用頸肩部及上肢按摩、拿捏、點穴,動作緩和的拔伸及前屆位斜扳旋轉等手法治療,達到疏經通絡、緩痙止痛的作用。拔伸及前屈位斜扳旋轉等手法使用不當有一定危險,故切忌粗暴,宜慎用。

 

    (2)眩暈型:可應用頸肩部按摩、拿捏、點穴,動作緩和的拔伸端提手法牽引。忌用斜扳旋轉等手法。

 

    2、枕頜牽引法:

    此法適用於大部分痹痛型及部分眩暈型患者。可作坐位牽引或臥位牽引。牽引姿勢以頭部略向前傾為宜,牽引重量2~5kg,每次牽引時間約30分鐘,每日l2次。枕頜牽引可以緩解肌肉痙攣,擴大椎間隙,流暢氣血,緩解症狀,且很少有不適。牽引重量的大小、時間的長短等,可以根據患者的反應而靈活掌握。

 

3、藥物治療:

    (1)痹痛型頸椎病:治宜祛風通絡止痛為主,可內服桂枝加葛根湯或蠲痹湯,年老體弱肝腎不足者合補腎壯筋丸。麻木明顯者,可內服全蠍粉,早晚各服1.5g,開水調服。

 

    (2)癱瘓型頸椎病:治宜益氣活血、化瘀通絡為主,可內服補陽還五湯加減;肝腎不足者合補腎壯筋丸。

 

    (3)眩暈型頸椎病:屬氣血不足者治宜補益氣血,可內服八珍湯加減;屬中氣虛損者治宜補中益氣,內服補中益氣湯加減;痰濕瘀阻者治宜化痰祛濕、散瘀通絡為主,可內服溫膽湯加減。

 

4、針灸治療:

    選風池、大椎、風門、外關、夾脊、曲池、合穀、手三裏或阿是等穴,用瀉法。

 

5、運動與活動:

    緩解期可作頭頸的俯仰、旋轉動作,以舒筋和絡。眩暈型旋轉動作應慢速進行。(張辰奕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