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治~傷筋~傷筋概論.gif 

     各種暴力或慢性勞損等原因所造成的肌腱、韌帶、筋膜、關節囊、關節軟骨及其他各種軟組織的損傷,統稱為傷筋。筋的範圍比較廣泛,傷筋是傷科最常見的疾患。

 

一、傷筋病因:

()外因

    外因主要指外力的傷害,與外感六淫之邪關係密切。根據外力的性質,一般可分為直接暴力、間接暴力和持續勞損三種。直接暴力、間接暴力撞擊、挫壓、牽拉、扭轉等均可引起急性傷筋;持續勞損可造成慢性傷筋。某些長期、單調、反復的動作,積勞也可發生勞損傷筋。傷筋之後,複感風、寒、濕邪,局部傷瘀挾痹,使傷筋病程較長,恢復緩慢,易轉為慢性傷筋。

 

 ()內因

    傷筋的病因與患者年齡、體質、局部的解剖結構等內在因素關係密切。小兒筋骨發育不全,易發生扭傷、錯縫、橈骨小頭半脫位(脫臼)。青壯年活動運動多,故筋肌斷裂、撕裂傷較為常見。而老年人氣血虛弱、臟腑衰憊,則關節勞損、筋肌粘連、活動功能障礙的疾病常見。體質虛弱,稍過勞累,即感筋骨酸痛,易發勞損。有些部位的解剖結構較弱或解剖結構特殊也容易造成一些損傷。如肩關節關節盂淺窄,關節前下韌帶較薄弱,故損傷的機會較其他關節多。


 

    傷筋疾病的發生,外因是重要條件,內因是基礎。不同的外因可引起不同的筋的損傷,但由於內因的影響,在同一外因情況下,傷筋的種類、程度和性質都可有所不同。只有這樣全面地理解傷筋的病因,審因論治,才會對傷筋的診斷、治療產生積極的指導作用。

 

二、傷筋的分類:

    目前常用的分類方式主要有三種:

 

1、根據病程不同分類

    (1)急性傷筋:指由暴力引起的,不超過2周的新傷的筋的損傷。

    (2)慢性傷筋:多指急性傷筋失治或治療不當,超過2周的筋的損傷。積勞成傷筋,慢性勞損造成的筋的損傷也屬此類。慢性傷筋好發於多動關節及負重部位。急性傷筋患者如果不進行及時和有效的治療,遷延日久,傷處氣血滯澀、血不榮筋,導致筋肉攣縮、疼痛、活動受限,變為慢性傷筋。

 

2、根據暴力形式不同分類

    (1)扭傷:扭傷指間接暴力使肢體和關節周圍的筋膜、肌肉、韌帶過度扭曲、牽拉,引起損傷或撕裂。扭傷多發生在關節及關節周圍的組織。

 

    (2)挫傷:多指直接暴力、跌僕撞擊、重物擠壓等作用於人體而引起的閉合性損傷,損傷症狀以外力直接作用部位為主,多引起該處皮下組織、肌肉、肌腱等損傷。扭傷、挫傷造成的筋的損傷常多屬急性傷筋範疇。

 

3、根據傷筋的程度不同分類

    (1)筋位異常:筋無裂斷而位置有改變。局部或可有瘀腫,仔細地觸摸可發現肌腱、韌帶位置有改變。

    (2)筋撕裂:有筋膜撕裂,但無筋膜、肌腱、韌帶的斷裂,不致引起嚴重功能障礙者。

    (3)筋斷裂:筋斷裂包括肌腱、韌帶及部分肌肉的斷裂,肢體正常功能喪失或出現異常活動等。

 

三、辨證(診斷)要點:

急性傷筋的主要症狀是疼痛、瘀腫和功能障礙。

1、早期:

    傷後2~3天內,氣血瘀滯,疼痛明顯,局部腫脹,瘀斑紅紫,肢體功能障礙。

 

2、中期:

    受傷4~7天后,瘀血漸化,氣機漸通,疼痛漸減,腫脹開始消退,瘀斑轉為青紫,10~14天,傷筋輕者,可獲康復,傷筋重者,腫脹消退亦較顯著,疼痛明顯減輕,功能部分恢復。

 

3、後期:

    傷筋兩周以後,疼痛漸不明顯,瘀腫大部分消退,瘀斑轉為黃褐色,功能輕度障礙,約經3~5周,症狀消失,功能亦可恢復。少數患者遷延更多時日,可成為慢性傷筋。慢性傷筋的症狀則缺乏典型的演變過程。可有隱痛、酸楚、麻木、腫脹,或功能障礙,必須根據不同傷筋病種進行辨證。

 

    傷筋疾病檢查時要仔細確定主要的壓痛點,無論急性或慢性傷筋患者,壓痛部位往往就是傷病所在,這對傷筋疾病的診斷有直接意義。

 

    雖然一般X光片不能很清楚地顯示筋本身的損傷,但通過X光片檢查往往可發現傷筋後其他組織結構形態的變化,臨床上常藉以間接診斷某些傷筋疾病。如膝關節交叉韌帶、側副韌帶斷裂等可借助X光片間接診斷。X光片還可明確傷筋疾病的同時是否伴有骨折,這對傷筋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有積極意義。

 

    另外急性傷筋尚須與風濕腫痛、濕熱流注等相區別。慢性傷筋還要與骨癆、骨腫瘤等相區別。

 

四、傷筋的併發症

1、撕脫性骨折:由於肌腱附著點的牽拉而引起骨質撕脫。

 

2、神經損傷:

    隨著筋的損傷,神經可因牽拉損傷,或受損傷血腫、損傷移位元組織壓迫、卡壓而產生肢體運動、感覺功能障礙,肌肉萎縮等。

 

3、損傷性骨化:

    傷筋疾病損傷了關節附近的骨膜,局部血腫較大。若處理不當,隨著血腫機化和骨樣組織形成,軟組織中出現骨化現象,引起疼痛及關節功能障礙,X光片顯示不均勻的鈣化影。此症尤好發於肘關節,膝、肩關節也常有發生。

 

4、關節內遊離體:多為關節內關節軟骨損傷,脫落、鈣化而成。

 

5、骨性關節炎:

    關節軟骨軟化,深層發生裂隙,並在關節活動時被磨損,磨損較小的週邊軟骨面出現增生,在關節緣形成厚的軟骨圈,通過軟骨內骨化,形成骨贅,整個關節從而變形,關節疼痛、活動受限。

 

    另外傷筋失治常常會引起筋的攣縮和粘連,使關節活動受限,以致關節僵硬,日久而致局限性骨質疏鬆或局部的肌肉萎縮。

 

五、傷筋論治

()理筋手法

    理筋手法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活絡、鬆解粘連等作用。理筋手法一般以按、摩、推、拿四法為主,根據不同的情況還可選用揉、捏、擦、滾,拔伸牽引、屈曲按壓、顫抖搖晃、旋轉斜扳等手法。對急性傷筋、肌腱或韌帶完全斷裂者、診斷尚不明確的脊柱損傷、骨髓炎、骨結核、骨惡性腫瘤、妊娠期、傳染性皮膚病等,均不宜作理筋手法。

 

()藥物治療

1、外用藥物:

    傷筋初期及中期,宜化瘀退腫、理氣止痛,常用藥膏有消瘀止痛藥膏等。腫見緩後或傷筋初期腫不甚者可用三色敷藥。症狀較輕者,可用紅花油等搽擦局部,以活血舒筋。傷筋後期及慢性傷筋,疼痛持續不癒,活動功能欠利者,以通絡止痛為主,用溫經止痛膏等。還可用熏洗方煎湯熏洗患肢,有溫經止痛、滑利關節的作用。常用的熏洗方有四肢損傷洗方等。陳傷隱痛及風寒痹痛可局部用風寒砂,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作用。

 

2、內服藥物:

    傷筋的初期,氣血瘀阻,腫痛劇烈者宜活血祛瘀、理氣止痛,可服活血止痛湯、七厘散等;傷筋中期,腫痛漸退,治宜活血和營、舒筋活絡,可服舒筋活血湯或蠲痹湯等;傷筋後期及慢性勞損患者,治宜溫經為主,予大活絡丹、小活絡丹。對老年體弱者兼夾風寒外邪,宜補益肝腎合宣痹通絡,常用三痹湯、健步虎潛丸、補腎壯筋湯等。


()針灸治療:

    傷筋的初期可取阿是穴,以瀉法為主,可起舒筋止痛作用。

 

    急性傷筋的後期及慢性傷筋的患者,針灸治療可取阿是穴與循經取穴相結合,有通絡止痛作用。

 

()運動與活動和固定

    傷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也必須遵循動靜結合的治療原則。動和靜,運動與活動和局部固定都是相對的,應根據不同的病人、病種具體靈活應用。尤其在傷筋初、中期,既要作適當有益的活動,以促進血液的流通,加速功能的恢復,又要適當限制受傷局部的活動,以免加重損傷。

 

()手術治療

    對肌腱、韌帶完全斷裂或肌腱、韌帶異位,手法復位失敗,可能致肢體嚴重功能障礙者,可根據傷情,考慮手術治療。(張辰奕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