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第03節 肩關節脫位.gif 

    肩關節脫位(脫臼)亦指肩肱關節脫位(脫臼),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脫位(脫臼)之一。肩關節屬球窩關節,其解剖特點是肱骨頭大,關節盂小而淺,關節囊鬆弛,關節囊的前方沒有韌帶和肌肉的覆蓋,其運動幅度最大,能使上臂前屈、後伸、內收、外展及內旋、外旋,是人體活動中最靈活的關節。《靈樞‧經脈》稱肩關節為「肩解」。肩關節脫位(脫臼)亦稱肩胛骨出或肩骨脫臼。肩關節脫位(脫臼)好發於20~50歲的男性,分為前、下、後脫位(脫臼)三種,以前脫位(脫臼)為多見,前脫位(脫臼)又因脫位(脫臼)的位置不同,可分盂下脫位(脫臼)、喙突下脫位(脫臼)和鎖骨下脫位(脫臼),其中以喙突下脫位(脫臼)多見。

 

一、病因病機:肩關節脫位(脫臼)的病因不外直接或間接暴力兩種。

    1、直接暴力:較少見。臨床常見的是向後跌倒時,肩部著地,衝擊力從肱骨頭後部傳來,使肱骨頭向前脫出。

 

    2、間接暴力:可分為傳達暴力與槓桿作用力兩種。

    (1)傳達暴力:患者側向跌倒,手掌扶地,軀幹向一側傾斜,肱骨幹往往呈高度外旋外層位,由掌面傳達到肱骨頭,使肱骨頭衝破較薄弱的肩關節囊前壁,形成喙突下脫位(脫臼),較為多見。


    (2)槓桿作用外力:當上肢過度外旋、外展、過伸位向下跌倒時,肱骨頸受到肩峰衝擊,成為槓桿支點,使肱骨頭衝破關節囊前下部的弱點,脫出在關節盂的下方,後可滑至肩前成喙突下脫位(脫臼)。肩關節脫位(脫臼)的主要病理變化為關節囊前下緣撕裂及肱骨頭移位。關節囊和肩胛盂唇可自其前面附著處撕脫,有時亦可有肱骨頭壓縮骨折,肩關節脫位(脫臼)時,約有30~40%的患者伴有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

 

二、辨證論治:

    1、辨證:

    肩部疼痛、腫脹、功能障礙。息肩失去圓形膨隆外形,肩峰顯著突出,肩峰下部空虛,形成平坦成角的「方肩」畸形,在喙突下、腋窩內或鎖骨下可觸及肱骨頭,盂下脫位(脫臼)時患肢較健側長。搭肩試驗陽性(患肢手掌搭於對側肩峰時,患側肘關節的內側不能貼緊胸壁,若勉強將肘貼及胸壁,則患側的手不能搭在健側肩部)X光檢查可確定診斷並證實有無骨折。

 

    若合併肱骨大結節撕脫者,局部腫脹明顯,可有瘀斑及骨擦音,患者常用健手扶托患肢前臂。此外還要注意患肢有無神經、血管損傷的表現。

 

()論治:

    1、手法復位:

    新傷肩關節脫位(脫臼)確診後,應及時治療,24小時以內採用手法整復一般不需麻醉。復位方法很多,茲將;幾種應用較廣的手法介紹於下。

 

    (1)坐位拔伸復位法:患者低坐,先用熱敷或舒筋藥水挫擦患部以解除肌肉的緊張,助手從健側抱住患者身體,即一手穿過患肩腋下,一手伸過病人胸前,壓住患者健肩,術者握住患肢與助手相對牽引拔伸,待肱骨頭拔出後,在維持牽引的同時用膝頂住肱骨頭向上抬,抬到骱內有響聲,表明肱骨頭已滑入關節囊。


    (2)臥位足蹬復位法:患者仰臥,術者立於患側,雙手緊握患肢腕部,同時用足跟抵住患側腋窩,術者的手與足作相反方向用力,即用手拉,用腳蹬,將肱骨頭擠入關節盂。如仍未復位,可能為肱二頭肌長頭所阻,可將患臂稍外展拔伸,並稍微搖晃之,以使肱骨頭滑過其肌腱,當聽到滑動響聲時,即表示復位。該法比較可靠,簡單易行,為臨床常用的方法之一。

 

    (3)布帶牽引腹位法:一助手用一寬大布帶繞過胸背向對側牽引,另一助手用寬布帶繞過腋窩向外上方牽引,術者握患側手腕向下牽引,三人協同逐步用力,即可復位。

 

    2、復位後的表現

    (1)肩部豐滿圓隆,方肩畸形消失,雙肩對稱。

    (2)患肢手掌搭於對側肩峰,肘部內側能緊貼胸壁。

    (3)腋窩、鎖骨下或喙突下摸不到脫位(脫臼)的肱骨頭。

    (4)肩關節能作被動活動。

    (5)X光片顯示肩關節重定。

 

    3、固定方法:

    新傷肩關節脫位(脫臼)的治療復位較易,但維持復位較難,所以復位後必須予以妥善固定,以防日後形成習慣性脫位(脫臼)。一般可用胸壁繃帶膠布固定或肩人字石膏固定,固定時間2~3周。

 

    4、運動與活動與藥物治療:

    固定期間練習手腕和手指活動;外固定解除後。應逐步作肩關節各方向主動活動鍛煉。並配合按摩推拿、針灸、理療,以防肩關節軟組織粘連與攣縮,促使傷肢的功能逐漸復原。藥物治療同概論。(張辰奕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