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_脫位(脫臼)~顳頜關節脫位(脫臼).gif 

     顳頜關節是由顳骨的下頜窩及下頜骨的關節突組成,是人面部唯一能動的關節。顳頜關節脫位(脫臼)又稱下頜關節脫位(脫臼)。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稱「失欠頰車」,明‧陳實功《外科正宗》稱「落下頦」,清代則稱為脫頦、頜頦脫下。顳頜關節脫位(脫臼)是臨床常見的脫位(脫臼)之一,好發於老年人及身體虛弱者。

 

顱骨_02a.jpg 

 

一、病因病機:

    顳頜關節脫位(脫臼)按脫位(脫臼)的時間和復發次數,可分為新傷、陳()傷和習慣性三種;按一側或兩側脫位(脫臼),可分為單側脫位(脫臼)和雙側脫位(脫臼)兩種,按脫位(脫臼)後下頜骨的髁狀突在顳頒關節窩的前方或後方,可分為前脫位(脫臼)和後脫位(脫臼)兩種。臨床中以前脫位(脫臼)多見,後脫位(脫臼)罕見。


    1、過度張口:

    顳頜關節周圍有關節囊包繞,但前壁較鬆弛薄弱,沒有韌帶加強,張口時,髁狀突向前滑至關節結節之上,為一不穩定的位置。當過度張口時,如大笑、打呵欠、拔牙等動作時,髁狀突經前壁越過關節結節,形成顳頜關節前脫位(脫臼)

 

    2、暴力打擊:

    下頜部遭受到側方暴力打擊,關節囊的側壁韌帶不能抗禦打擊的暴力,則可發生一側或雙側的顳頜關節脫位(脫臼)

 

    3、習慣性脫位(脫臼)

    多為年老體衰或久病體質虛弱的患者,因其氣血不足,肝腎虧損,「肝主筋」,肝腎不足可導致韌帶鬆弛,容易形成習慣性脫位(脫臼)

 

二、辨證論治:

()辨證:

    脫位(脫臼)後,口就不能張合自如,出現語言困難、咀嚼食物不便、流涎等症狀,患者口呈半開狀彈性固定,常以手托住下頜。

 

    1、雙側脫位(脫臼)

    下頜骨下垂並向前突出,咬肌痙攣呈塊狀隆起,面頰扁平,雙側顴弓下可摸到下頜關節突突出,耳屏前方可觸及一凹陷。

 

    2、單側脫位(脫臼)

    口角歪斜,下頜骨向健側傾斜下垂,患側顴弓下可摸到突出和凹陷。


()論治:

    1、手法復位:

    新鮮顳頜關節脫位(脫臼)復位較易,不須麻醉,復位前可先用傷筋藥水在頰車穴處揉擦數遍,緩解咀嚼肌的緊張,常用的整復手法有兩種。

 

    (1)口內復位法:患者坐低位靠背椅,術者用數層紗布裹住拇指,防止在復位時被患者咬傷,同時囑患者不要緊張,儘量放鬆面部肌肉,將口張大。術者用雙手拇指伸人患者的口腔內,按於兩側最後一隻下臼齒上,餘指在外面托住下頜,兩拇指先往下按,俟下頜骨移動時再往後推之,餘指同時逐漸地向上抬下頜骨的前部,聽到滑人關節的響聲,說明已復位,此時拇指速向兩旁滑開,隨即退出口腔。單側脫位(脫臼),復位手法與雙側復位手法相似,只是在健側的手不需用力,即可復位。

 

    (2)口外復位法:此法適用於年老齒落的習慣性脫位(脫臼)患者。與口腔內復位手法相同,在口腔外進行。

 

    2、固定方法:

    復位後用四頭帶兜住下頜部,固定23天即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