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_07_中醫外治~下肢骨折~脛腓骨幹骨折.GIF 

    脛、腓兩骨構成小腿骨,脛骨較粗大,上端兩側的內外兩髁與股骨下端的內外兩髁連接,並構成膝關節。脛骨下端內側突起為內懷,與腓骨下端所形成的外踝共同構成踝穴,騎在距骨之上構成踝關節。脛骨幹的中下13交界處比較細弱,為骨折的好發部位,同時因無肌肉附著,血液供應較差,骨折後易發生遲緩癒合或不癒合。

 

    脛腓骨幹骨折多見於兒童,以脛骨幹單骨折最為常見。

 

()病因病機:

    脛腓骨幹骨折可由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造成。多為側方重物直接打擊、擠壓或從高處墜下,足部先著地,由小腿旋轉的間接暴力引起。

 

    1.直接暴力

    骨折以橫斷形、短斜形為最多,亦可為粉碎性。如雙骨折則兩骨折線都在同一平面。骨折後可發生重迭及向內、向後成角畸形。

 

    2.間接暴力

    間接暴力如高處墜跌、扭傷或滑倒所致多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如系雙骨折,則兩骨折線多不在同一平面,骨折後亦可有重迭成角或旋轉畸形。腓骨的骨折線一般較脛骨為高。


()辨證論治:

    1.辨證

    有明顯外傷史,骨折局部腫脹,疼痛及壓痛,功能障礙,可觸及骨擦音,有移位者可有肢體縮短、成角及足外旋畸形和異常活動。脛腓骨幹骨折的臨床表現和體徵一般明顯,故診斷較易。X光檢查可以明確診斷骨折部位及移位方向。因脛骨和腓骨骨折處可以不在同一平面,故X光片應包括脛腓骨全長。

 

    2.論治

    小腿負重功能是以脛骨為主,腓骨為次,因此其復位及固定亦必須以脛骨為主。骨折端的成角與旋轉移位,應完全糾正,避免影響膝關節的負重功能,成人的縮短移位,亦應盡可能糾正。

 

    無移位的橫形或斜形骨折以及裂縫骨折只需用夾板固定,直至骨折癒合。有移位的穩定性骨折如橫斷形、鋸齒形可用手法整復,夾板固定;如粉碎骨折、斜形骨折等不穩定性骨折,可用手法整復,夾板固定,配合跟骨牽引34周。

 

    (1)整復方法

    移位小的可用局麻,移位大的可用腰麻。患者平臥,膝關節自然屈曲,兩助手分別握住果窩部及足部,沿小腿縱軸作拔伸牽引35分鐘,矯正重疊及成角畸形。再用端提擠按手法矯正左右移位。然後,在維持牽引下,術者兩手握住骨折處,囑助手徐徐搖擺骨折遠段,使骨折端緊密相接。最後以拇指和食指沿脛骨前脊及內側面來回觸摸骨折部是否平整,對線是否良好。

 

    (2)固定方法

    無移位的脛腓骨幹骨折,按移位方向加用固定墊,用夾板五塊,在小腿前緣置兩塊狹長夾板,餘三塊分別置內、外、後三側。脛骨上13骨折,選用超膝關節夾板固定;中13骨折選用小腿局部夾板固定;下13骨折,可選用超踝關節固定。如有移位或極不穩定骨折,均應用夾板加持續跟骨牽引固定。跟骨牽引穿鋼針時,針尖由內向外上斜行(跟骨外側高於內側lcm,約呈15~斜角),使跟骨輕度內翻,這樣骨折對位更穩定,並可恢復小腿的生理弧度。牽引重量一般為3-5kg34周去除牽引。


(3)活動與運動:

    固定後第2天,即可讓患者作踝關節背屈活動及股四頭肌收縮鍛煉。跟骨牽引者,還可以用健腿和兩手支援體重抬起臀部。34周後扶雙拐行走,6-7周後可棄拐慢行,8-10周作X光片及臨床檢查,若達到臨床癒合標準,即可去除外固定。

 

 (4)藥物治療:

    按骨折三期辨證施治,早期腫脹明顯者,宜酌加利水消腫之藥,下13骨折局部血供較差,容易發生骨折遲緩癒合或不癒合,後期應著重補氣血、養肝腎、壯筋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