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_03_中醫外治~下肢骨折~股骨幹骨折.GIF 

    股幹骨折是指粗隆下2-3cm到股骨髁上2-3crn處的骨折。多發於青壯年及兒童。股骨是人體中最長的管狀骨,由堅固的皮質骨所構成,表面光滑,骨幹的後方有一粗線,為許多肌肉的附著處。切開復位時,此線是對位元的良好標誌。股骨幹有輕度向前突出的弧度,有利於股四頭肌發揮其伸膝作用。髓腔呈圓形,上、中1/3的內徑大體均勻一致,有利於髓內釘的固定。骨幹周圍有三群肌肉包圍:伸肌群(肌四頭肌)、屈肌群、內收肌群,其中以股四頭肌最大,內收肌群最小。

 

()病因病機:

    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均可造成股骨幹骨折,如汽車撞擊、輾壓,重物打擊或高處墜下,骨折可發生在股骨幹上13、中13及下13,以股骨幹中下13交界處為最多,上或下13次之。直接暴力引起者多為橫斷或粉碎骨折,間接暴力引起的多為斜螺旋骨折。骨折後,往往呈現不同的移位。股骨幹上1乃骨折時,骨折近段因受髂腰肌、臀肌及其他外旋肌的牽拉而產生屈曲、外展、外旋移位,骨折遠段由於內收肌群作用則向後、向上、向內移位;中1乃骨折時兩端除有重疊畸形外,其移位依暴力方向而有不同,如斷端尚有接觸而無重迭時,遠端因內收肌的作用,多向外突起成角;下1乃骨折時,因腓腸肌的牽拉,骨折遠端往往向後移位。

()辨證論治:

    1.辨證

    有較嚴重的外傷史,局部腫脹、疼痛劇烈,患肢功能障礙,常伴有明顯縮短、成角或旋轉畸形,X光檢查可顯示骨折部位、類型及移位元情況。

 

    2.論治

    股骨幹骨折的治療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手法復位、夾板固定配合持續牽引或者持續牽引復位加夾板固定,少數患者因不能維持或根本無法獲得滿意復位時,則可採用切開復位和內固定。對合併休克的患者應及時搶救。

 

    (1)整復方法

    《陳氏秘傳》云:「令患者仰臥,綁其胸脅於凳腦上。如左足傷者,直伸左足,豎屈右;足。醫者側立其右手凳沿邊,系其左足之脛骨,著力挽帶拔伸患骨,複又揣捫患骨歸原接;定,雙手按住勿動,令伸其足,試其齊否,然後貼膏藥,外加夾縛。」即令患者在適當的麻醉下取仰臥位,一助手固定骨盆,另一助手用雙手握小腿上段,順勢拔伸,並徐徐將患肢屈髖90°,屈膝90°,沿股骨縱軸方向用力牽引。矯正重疊移位後,再按骨折不同部位分別採:

 

    用下列手法:

    13骨折:將患肢抬高,外展45°,略加外旋,進行拔伸牽引矯正縮短畸形後,再用擠按端提法糾正側方移位,對位滿意後略放鬆牽引使骨折端緊密接觸。

    13骨折:體位及牽引同上,因多有向外成角畸形,亦須將患肢外展15°-20°,同時以手自斷端的外側向內擠壓,雙手在斷端前後、內外夾擠,使骨折對位滿意。

 

    13骨折:膝關節屈曲位牽引,用端提法即用兩手拇指按住近側骨折端的前側往後推,其餘四指放於膕窩部的遠側骨折端往前端托,達到骨折對位。

 

    (2)固定方法

    夾板固定:重定後根據上、中、下13不同部位將固定墊及夾板放於正確位置,上13骨折放在近端的前方和外側,中1乃骨折放在斷端的外側和前方,下13骨折放在近端的前方。內側板由腹股溝至股骨內髁,外側板由股骨大轉子至股骨外髁,前側板由腹股溝至髕骨上緣,後側板由臀橫紋至膕窩上緣。然後用布帶捆紮。

 

    持續牽引固定:夾板固定後,應按不同年齡採用不同的牽引方式。皮膚牽引適用於兒童和年老、體弱的成年人,牽引重量約4-5KG;骨骼牽引適用於下肢肌肉比較發達的青壯年或較大的兒童。股骨髁上牽引,適用於中1.乃骨折及遠側骨折端向後移位的下13骨折;股骨髁間牽引適用於骨折很低且遠端向後移位的下13骨折;脛骨結節牽引適用於上13骨折及骨折遠端向前移位的下13骨折。兒童復位牽引重量約16體重,牽引時間共約3周;成人復位牽引重量約為17體重,牽引時間約8-10周。

 

(3)活動與運動:

    早期以股四頭肌舒縮及踝關節、蹠趾關節屆伸活動為主,3周後,髖膝關節開始活動,並逐漸加大活動範圍,4周後可以扶床架練習站立,當骨折端有連續性骨痂時,患肢可循序漸進地增加負重,如骨痂較多,骨折癒合較好,就可解除夾板固定。

 

 (4)藥物治療:

    同股骨粗隆間骨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