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_01_中醫外治~上肢骨~肱骨外髁頸骨折.gif

 

 

 

    肱骨外髁頸骨折是指肱骨解剖頸下2-3肋處的骨折。肱骨外髁頸相當於大、小結節下緣與肱骨幹的交界處,是鬆質骨和密質骨交界處,在解剖上是一弱點,最易發生骨折,故稱為外髁頸骨折。

上肢骨~肱骨骨折_前.JPG 上肢骨~肱骨骨折_後.JPG

 

 ()折病因病機:

    肱骨外髁頸骨折多因間接暴力所致,直接暴力所致者較少見。多因跌倒時手掌或肘部先著地,傳達暴力作用於肱骨外髁頸引起。上臂在外層位手掌著地則為外展型骨折,若上臂在內收位肘部著地則為內收型骨折。其中以外展型多見。肱骨外髁頸骨折以老年人較多,亦可發生於成年人。

 

臨床分類:

    1.裂縫骨折:骨折多無移位,多為骨膜下骨折。

    2.嵌插骨折:骨折斷端互相嵌插。

    3.外展型骨折:斷端外側嵌插而內側分離,多向前內側突起成角。

    4.內收型骨折:此型較為少見。斷端外側分離而內側嵌插,向外側突起成角。

 

    5.骨折合並肩關節脫位:受外展外旋傳達暴力所致。若暴;力繼續作用於肱骨頭,可引起前下方脫位,骨折面向外上,位於遠端的內側。若處理不當,常容易造成患肢嚴重的功能障礙。肱骨外髁頸骨折是接近關節的骨折,周圍肌肉發達,而肩關節的關節囊和韌帶比較鬆弛,骨折後容易發生軟組織粘連,或骨折後結節間溝不平滑而損傷肌腱,易併發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岡上肌腱炎或肩關節周圍炎。

()辨證論治

1、辨證:

    傷後肩部疼痛、腫脹,上臂內側可見瘀斑,肩關節功能障礙,局部有環狀壓痛和縱軸叩擊痛,非嵌插性骨折可出現骨擦音和異常活動。X光正位、穿胸側位(或外展側位)照片可確定骨折類型及移位元情況。

 

2、論治:

(1)整復方法:

    患者坐位或臥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用布帶繞過腋窩向上提拉肩部,另一助手握其肘部,沿肱骨縱軸方向牽拉,糾正縮短移位元,然後根據不同類型再採用不同的復位方法。對外展型骨折,先外展牽引,對內收型骨折,先內收牽引。

 

    外展型骨折:術者先外展牽引,然後雙手握骨折部,兩拇指按於骨折近端的外側,其他各指抱骨折遠端的內側向外捺正,助手同時在牽拉下內收其上臂直到取得良好對位。

 

    內收型骨折:術者先內收牽引,然後兩拇指壓住骨折部向內推,其他四指使遠端外展,助手在牽引下將上臂外展即可復位。如成角畸形過大,還可繼續將上臂上舉過頭頂,此時術者立於患者前外側,用兩拇指推擠遠端,其他四指擠按成角突出處,如有骨擦感,斷端相互抵觸,則表示成角畸形矯正。

 

    骨折合並肩關節脫位:可先持續牽引下,使肩關節極度外展、上舉3-5分鐘,利用關節囊的約束力使肱骨頭復位,然後再整復骨折。

 

 (2)固定方法:

    無移位的裂縫骨折或嵌插骨折,僅用三角巾懸吊患肢1-2周即可開始活動。

 

    超肩關節夾板固定:長夾板三塊,下達肘部,上端超過肩部,長夾板上端可鑽小孔系以布帶結。短夾板一塊,由腋窩下達肱骨內上髁,夾板的一端用棉花包裹,呈蘑菇頭樣,即成蘑菇頭樣大頭墊夾板。助手維持牽引下,將棉墊3-4個放於骨折部的周圍,短夾板放在內側,若內收型骨折,大頭墊應放在肱骨內上髁的上部;若外展型骨折,大頭墊應頂住腋窩部,並在成角突起處放一平墊,三塊長夾板分別放在上臂前、後、外側,用三條橫帶將夾板捆緊,然後用長布帶繞過對側腋下固定。

 

    夾板固定配合皮膚牽引:移位明顯的內收型骨折,除夾板固定外,尚可配合皮膚牽引3周,肩關節置於外展前屈位,其角度視移位程度而定。

    其他固定:目前有腋管夾板固定法、鉗肱骨固定法、O」型石膏塑型固定法等。

 

 (3)活動與運動

    肱骨外髁頸骨折癒合後,常遺留有肩關節功能障礙,應爭取早期活動與運動,初期先讓患者握拳,屈伸肘、腕關節,舒縮上肢肌肉等活動,3周後練習肩關節各方向活動。活動範圍應循序漸進,逐步增加。但初期外展型骨折忌作外展活動,內收型骨折忌作內收活動。一般在4周左右即可解除外固定。後期應配合中藥熏洗,以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

 

 (4)藥物治療

    初期宜活血祛瘀、消腫止痛,內服和營止痛湯、活血止痛湯,外敷消瘀止痛藥膏、雙柏散;老年患者則因其氣血虛弱,血不榮筋,易致肌肉萎縮,關節不利,在中後期宜養氣血、壯筋骨、補肝腎,內服可選用接骨丹、生血補髓湯以舒筋活絡、通利關節,外敷接骨續筋膏和接骨膏等。解除固定後可選用海桐皮湯熏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